枣庄市市中区“暖邻里 益起来”党建引领社区基金品牌打造治理“共同体” 多方合力扩大治理“朋友圈”
鲁网11月15日讯(记者 杜方奇 见习记者 刘承昊)11月15日,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暖邻里 益起来”党建引领社区基金品牌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市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党员教育中心主任温文杰,市中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娜,市中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樊晓波,市中区龙山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李丙城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答记者问环节,枣庄市市中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娜就市中区民政局发挥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力量,助推社区基金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王娜说,今年以来,区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以规范化实施、项目化运作等方式,积极探索社区基金赋能社区治理模式。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激活社区基金发展“源动力”。加强制度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枣庄市市中区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工作实施方案》《枣庄市市中区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对社区基金的设立程序、治理架构、使用范围、资金来源等作出详细规定。完善运作模式,建立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基金为支撑、社会组织为抓手、慈善公益项目为着力点的运作模式,明确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作为社区基金的执行机构,目前已实现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
二是聚焦多元参与,壮大社区基金运行“资金池”。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区慈善总会作为枢纽慈善组织的引领作用,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化筹募平台,对先行试点的22家社区基金给予每家最高5000元的配捐资金。积极链接资源,引入省乡村振兴基金会、市慈善总会,支持设立社区基金17个、微基金4个,争取配套资金16万元。拓宽募捐渠道,推动社区不断挖掘盘活各类资源,在动员辖区内企业、爱心商户等捐钱捐物基础上,利用“久久公益节”“中华慈善日”等关键节点,开设网络筹款、开展社区慈善市集,常态化筹募社区基金,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和“续血”。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育强社区基金项目“主力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分类登记管理办法,对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对未达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施备案管理,全区共成立社区社会组织10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00余家。开展专业服务,引导社区社会组织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需求,开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持续探索社区基金发展路径,统筹各类社会资源、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完善社区基金管理体系,促进社区基金长效化、持久化发展。
在发布会上,市中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樊晓波就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方面所采取具体措施回答鲁网记者提问。
樊晓波说,今年以来,区委社会工作部按照“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纪律过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
一是聚焦选优配强,扩充人才源头“蓄水池”。畅通公开招录和转任等准入渠道,面向社会公开招录200名社区工作者,把政治素质好、年龄结构优、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以“总量监管、控超补缺、动态调整”为原则,分类完善社区工作者退出机制,树立能进能出、优进绌退的鲜明导向。储备“90后”“95后”优秀社区工作者,建立社区后备人才库,蓄足基层干部队伍“源头活水”。
二是聚焦培训赋能,打造素质提升“练兵场”。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开展社区基金培育、社会组织孵化专业类培训班8次,培训350余人次。区级层面开展社区工作者擂台比武5期,镇街层面开展擂台比武21场次,让190名社区工作者上台讲述成绩、展示自我、交流经验,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能力。建立以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帮带团”,聚焦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基金项目实施等基层“实战题”一对一帮带,助推社区工作者快速成长。
三是聚焦关爱激励,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学历和工作岗位,实施动态调整、逐级递增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提振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加大在社区工作者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的力度,大力宣传表扬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下一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以社区基金为切口,切实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让社区基金的作用落到实处,持续提升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水平。
发布会上,枣庄市市中区龙山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李丙城就该街道比较受群众欢迎的社区基金项目进行详细介绍。
据李丙城介绍,近年来,龙山路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度融合“组织+基金+项目”模式,创新打造了“南风向暖”“‘辛’益满满”等社区服务品牌,有效提升了社区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一是壮大社区基金,激活治理“源动力”。社区基金项目要长久,既要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相结合,还要让社区基金“活起来”。街道成立社区基金3家,通过项目自筹、群众募集、造血循环、上级配捐等渠道,借助捐款捐物、爱心义卖等形式,将各类资源汇聚至社区,策划开展了“公益集市”“跳蚤市场”“邻里节”等公益活动10余类,统筹链接资金、物资近20万元,实现社区基金从无到有、积少成多。
二是凝聚多方合力,扩大治理“朋友圈”。发挥社区大党委和社区基金的聚合作用,建立专业技能、矛盾调解等8大类人才库,通过场所支持、技能支持等,先后孵化“阳光雨露”等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自组织13个,动员“双报到”单位、爱心商超、党员群众等加盟社区“红色合伙人”,通过“服务换服务、服务换资源、资源换资金”等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余件。
三是优化服务项目,打造治理“共同体”。社区基金作为社区社会资源再动员、再组织和再分配的平台,一头连着居民需求,一头连着社会力量。街道向前一步深化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爱‘辛’365”“雏鹰少年儿童成长营”等为民服务项目19个,融合打造共富工坊、社区食堂、城市书房等服务阵地,惠及居民群众1.7万余人,真正以社区基金“小杠杆”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其中,以辛庄社区“爱‘辛’365”为代表的社区基金项目,围绕“老幼妇残”开展“春风”“盛夏”“金秋”“暖冬”特色服务千余场次,并让群众最需要的爱心理发、免费裁剪等志愿服务在社区常驻,真正实现了全年服务不打烊。
下一步,龙山路街道将依托社区基金,持续推进社区基金项目开展,落地更多贴近居民实际需求的社区服务,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 枣庄市市中区“党建引领”搭好社区基金运转骨架 “多元互动”保障社区基金长效运行2024-11-15